归属
「我生本无乡,心安是归处。」此话出自唐朝文学家(诗人)白居易的一首诗《初出城留别》,意思大略如下;人生在世,无需执着家乡的归处,那里能够找到心灵的归属,那里自然就成为我们的家园;换言之,家不在于外在,而在于内心的向往。此诗完整如下:「朝从紫禁归,暮出青门去。勿言城东陌,便是江南路。扬鞭簇车马,挥手辞亲故。我生本无乡,心安是归处。」 诗中带出白居易一生从政生涯的漂泊,成长于战乱时代的他,曾迁途于衢州、符离、襄阳、洛阳、长安等地。试想一下,在一个缺乏公共交通便利的古代社会,远程的迁途,可能就等同于与亲友的离别了。 论到基督徒对归属的认知,保罗也曾经以帐棚一词来形容他在地上的日子:「我们原知道,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,必得神所造,不是人手所造,在天上永存的房屋。」(林后05:01)若你对保罗的宣教旅程有所考究,就会发现保罗的脚踪几乎遍满整个地中海域沿海一带,从最东边以色列的耶路撒冷,到西北边境意大利的罗马。为此,就迁途的层面,保罗对归属感的理解,与白居易《初出城留别》的意境,以乎有着许多共通之处。 对白居易而言,生命的归属无非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投射,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