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,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,但其著作基本上并没有太多的人知道,大部份人听过孟子之名,主要是来自「孟母三迁」这一句成语。 话说孟子小时候,家靠近墓地,经常看到别人殡葬哀悼,与邻近孩子常模仿祭祀的举动,假装哭哭啼啼。孟子的母亲见状不妙,于是迁移到市集居住。未经多久,孟子又与市集的孩子聚在一块,学会了一大堆市井术语。孟子母亲皱皱眉头说:「这地方也不适我的孩子。」于是又搬家了。这一次搬到了学校附近,孟子与当地孩子和学生聚在一起,学会了守规矩、知书识礼,孟子的母亲终于安下了心。 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,但也有人觉得「孟母三迁」的个案,并非普及的客观真理,只是比较适合本性像孟子,喜欢模仿的孩子。毕竟这世界上许多优秀的人,不见得都是在优良的环境下成长。再优良的社区环境,也会出现伤风败俗的衣冠禽兽,害群之马,归根究底乃在于各人的本性。 换言之,最终还是视乎各人的本性,环境和际遇只是一个辅助的条件,只要心底处有一颗良善的心,就算在最恶劣的环境中,还是能够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。 约壹02:27曾说:「你们从主所受的恩膏,常存在你们心里,并不用人教训你们。自有主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训你们。这恩膏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你们要按这恩膏的教训,住在主里面。」这提醒了跟随耶稣的人,存活的环境纵然充满了挑战、试探和不公不义的事情,只要愿意常存对神的敬畏,有圣灵的同在与内住,愿意顺从神的引导,就能够在诸般考验中过一个得胜的生活。 孟母三迁的故事,所带来的属灵启迪,不单在于环境际遇与人本性的互动,更有效仿的本能,而信徒终极效仿的对像就是耶稣基督,随即得着属灵的恩膏,本性自然能够得着革新的恩惠。
top of page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