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活节(Easter)是基督教的主要节日之一,它不像圣诞节每年都固定在25日12月庆祝,根据「尼西亚大公会议」(Council of Nicaea)的规定,把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(21日03月至25日04月),定为复活节。 基督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教理,在新约圣经中,总共被提及约有150次。这位活在历史中的耶稣基督,被钉死在十字架上,下在墓中第三天从死里复活,战胜死亡和阴间的权势,引领人归向永生的国度。这是全人类最大的福音,因着耶稣基督的复活,带给人无限的盼望和安慰;从今以后,信主的人在丧礼中不必再说:“人死不能复生”或“节哀顺变”等消极词汇;耶稣的复活也否定了乔布斯(Steve Jobs)所说:「死亡是每个人的共同终点,从来没有人能够逃脱它」。 论到复活节的欢庆意义,就是要信徒回忆和重述神的伟大作为,藉此省思耶稣在逾越受难和复活的意涵。透过追忆,把我们带回到昔日耶稣复活的场景,妇女在早晨要用香料膏主的身体,不料发现墓口的大石已经滚开,有主的使者向她们说:「他不在这里,已经复活了。当记念他还在加利利的时候怎样告诉你们,说:人子必须被交在罪人手里,钉在十字架上,第三日复活。她们就想起耶稣的话来。」(路24:06-08)除了妇女,随后彼得与约翰也赶到,先后看见了空坟墓,里面只有细麻布和包头巾。诚如耶稣宣示的预言,阴间与死亡并不能囚禁救赎的主宰,他已战胜死亡和罪的权势—--这就是基督教的核心信仰。 受难节与复活节,与华人的清明节相近(例如2015年清明节与复活节在同一天),为此对华人基督徒而言,意义就更为深重了。在这份圣经叙述与华人孝礼文化重叠之际,基督的受苦与受难,因着与信徒生命的连结,顿然之间彷如先祖骨肉之亲情,深触人心。然而,基督受死与先祖不同之处是,耶稣基督复活了。
top of page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