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到天国教诲和福音信息传递,耶稣曾以撒种的比喻为例:「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。撒的时候,有落在路旁的,飞鸟来吃尽了;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,土既不深,发苗最快,日头出来一晒,因为没有根,就枯乾了;有落在荆棘里的,荆棘长起来,把它挤住了,就不结实;又有落在好土里的,就发生长大,结实有三十倍的,有六十倍的,有一百倍的。」(可04:03-08)
「撒种的比喻」为一般信徒所熟悉,指出各人信仰的心志和听道的心态,往往决定了他对属灵恩惠的领受和感悟,在传讲者和听众二者之间,后者往往需要为自己学习的心志,负起关键性的责任。
作为一位藉着讲台从事教导和牧养,以及经常在不同地方教授课程的牧者而言,常有会友问我,在教会讲道和在神学院授课,二者之间最大的分别是什么?那一项更具挑战性?显然,前者的挑战是更大的;在神学院授课,我们的对像大多数都是预备好接受装备,有心志蒙神所用的学生,信息和材料预备的焦点自然能够更加的集中,专注于针对性的科目进行探溯则可。
在教会讲道,信众之间的程度差距极大,有青少和乐龄,有当老板的和打工的,有企业人士,也有家庭主妇,有专业人土,也有市井小民;单靠一篇四十五分钟到一小时的证道信息,要让台下的信众产生共鸣,具备圣经教诲,配以具体生活应用,若要顾及其全面性,就只能仰赖天父的恩惠,意即;一篇能造就广范信众心灵牧养的信息,从预备到言传,基本上就是一项神迹。
无疑,讲道者需要对神负起圣经诠释和传讲的责任,但一篇能够对信众产生就造的信息,亦需要建基于各人领受信息的心思。为此原故,教会每周证道之前「为牧者与为自己的祷告文」就相对地显得意义深重了,千万别成为一种小和尚念经,僵化了的宗教行为或说词。